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王维的千古名句,道尽了重阳节里深藏的家国情怀与乡土眷恋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极具温度的存在,重阳节既承载着对生命的敬畏、对长者的敬重,也寄托着人们对平安长寿的美好期许。
重阳节,又称“重九节”“登高节”,日期定于农历九月初九。古人以“九”为阳数,九月初九两阳相重,故得名“重阳”。这一节日的渊源,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;在历代演变中,它逐渐融合了登高避灾、祭祖感恩的习俗,至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,沿袭至今,成为承载中华传统孝道与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。
插茱萸、赏菊花,是重阳节独有的秋日景致。茱萸气味辛烈,古人认为佩戴它可驱邪避灾,“遍插茱萸”的习俗便由此而来;菊花于秋日绽放、不畏寒霜,象征着坚韧与高洁,赏菊、饮菊花酒也随之成为重阳传统。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菊花不仅是秋日里的一道风景,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品格的象征,为重阳节增添了几分诗意与雅致。
从古时的登高避灾到如今的敬老感恩,从文人笔下的诗意吟唱到寻常百姓的温情陪伴,重阳节始终承载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、对情感的珍视。它如同一缕秋日暖阳,既温暖着每个家庭,也串联起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。在这秋意浓浓的节日里,不妨停下忙碌的脚步:陪长辈闲话家常,在烟火气里藏起温柔;约亲友登高望远,于山水间轻拥秋的静谧——陪伴的温度,本就是重阳最动人的底色。
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。登高方知天地阔,一枚茱萸寄秋光:愿将山巅的云霞折成信笺,遥寄给远方未归的雁;让菊盏斟满岁月醇香,任秋风翻动思念的书页。在九九重叠的数字里,我们终会读懂:重阳的分量,从来都在于团圆。